如何阅读一本书

Restart:《如何阅读一本书》

很久没有动笔了。上一次写博客还是在 2015 年,那是我主动从清华退学后,自己探索世界本质和生命意义的那几年,也是对我而言的学生时代。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这些年生活得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发生太多值得记录的成长和改变。虽然一方面,平稳不算是一件坏事。但另一方面,可能这些年时间都投入在了工作和生活上,其它的「输入」太少了,所以也没有多少「输出」。

《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9 年,在朋友(感谢小 L)的推荐下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感觉此前我可能一直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来读书。

从那之后,我增加了阅读和输入,渐渐地也感觉到自己又有些可以输出的东西了。

个人主要收获

整体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在阅读的时候要更加「主动」,选择性的运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和技巧,并带着问题读书。

1. 检视阅读

本书一共把阅读分成了 4 个层次(层次依次递增):

  1. 基础阅读:我们都已经掌握的能力,比如认字。
  2. 检视阅读:在限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大致了解全书。
  3. 分析阅读:系统化的全盘阅读,咀嚼消化这本书。
  4. 主题阅读:阅读同一个主题的多本书。

虽然这本书最大的篇幅,是在第 3 层次「分析阅读」上,但需要用到分析阅读的书是少数的,实际我至今也还没有用到过。

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关于第 2 层次的「检视阅读」:

  1. 有系统的略读
    • 限定时间:1 小时内
    • 阅读书名、序、目录,随便选几个篇章分别翻看几页
    • 目的:这本书是否值得读?自己想得到什么?
  2. 粗浅的阅读
    • 从头到尾读完,中途不要停下来思考
    • 初步的理解,总比一无所知要好

本书的建议是,任何书都先完成这两步,之后再决定是否重新仔细阅读。看似需要阅读的次数增加了,但其实我几乎没遇到几本值得通篇重读的书。一般来说我在读完这两遍之后,就直接开始画思维导图做笔记了,做笔记的途中可能会再仔细看一些重点段落。

此前,我在读一本新书的前「心理负担」总是太大,经常需要查阅别人的评价,看值不值得自己花时间阅读。在阅读的当时,也总是过于仔细地一章章研读,速度缓慢。现在我发现之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1. 使用检视阅读,自己就能较快的判断这本书的价值
  2. 也只有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的需求
    • 每个人读同一本书的收获都不同
    • 网上查到的书评,有些也过于偏激
  3. 检视阅读不允许停下来思考,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
    • 其实很多地方,继续读下去可能就懂了
    • 在此前,过慢的阅读速度增大了我的心理成本,导致不少书最后其实都没看完😅

2. 变速阅读

有些书(可能是大部分书)根本不值得被仔细阅读。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大致浏览一下,寻找自己需要的点就可以了。

所以不同的书,或者不同篇章,我们应该应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思维导图

我做笔记时整理的思维导图:

《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次用导图做笔记,画得有点过于详细了,感觉以后做这类导图可以再精简些。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