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在 16 种人格类型与 8 个认知功能中已经介绍了不少 MBTI 人格理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继续聊聊,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它不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他人的真实类型是哪个!
网测准确率低
首先,去网上找测试做,是每个人在初识 MBTI 时的必经之路。这无可厚非,我曾经也一样,在高中、大学的时候都分别做过好多次测试,测出来的结果一直在 INTJ / INTP 间飘忽不定。当时看着两个类型的描述,也是觉着两种都挺像自己,难以抉择。
但后来我渐渐的了解到 MBTI 的更多原理,也在实际应用中与不少朋友交流了之后,我发现其实我这种测试结果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其中的 INTJ 至少是正确的。有部分朋友的测试结果,与实际的类型简直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这是为什么呢?
基于四维的测试
首先,网上大家一般能找到的测试,都是通过对「四维」的描述来进行的。比如这是一道 E (外向) / I (内向) 维度的题:
你是乐于拥有广泛的朋友圈?还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
再比如这是一道 J (判断) / P (感知) 维度的题:
你选择的生活,是充满着日程表与组织?还是充满着自然发生与弹性?
但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也说过,「四维」只是「8 个认知功能」的表象,通过这类描述来判断,其准确度是相当不可靠的。
比如我曾经测出来的 INTJ / INTP 就是很典型的有趣案例,虽然在四维的层面上说,有「I」「N」「T」三个维度都是一样的;但从认知功能的角度看,INTJ 是 Ni Te Fi Se,而 INTP 是 Ti Ne Si Fe,它们没有任何一个功能是相同的。哪怕只弄清其中一个功能,都不会在这两种类型之间产生疑惑。
基于功能的测试
有的朋友肯定要问了,那有没有用来判断功能的测试题呢?
答案是有的,确实也是比四维测试的准确度更高一些。但是!结果依然并不令人满意,根据我让朋友们试用的实际经验,这类测试依然有 30% 以上的错误率。而对于 MBTI 来说,一个关键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正确理解自我,与其给出可能错误的判定,甚至还不如告诉用户现有的信息不足以进行判定。
那么为什么基于功能的测试题也不准确呢?甚至,部分朋友更进一步,自己亲自去也学习了关于认知功能的知识,但还是没有完全弄清自己的类型,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
不同的度量衡
首先,我们心中的度量衡,不等同于实际的度量衡。举个例子:
- Ni 做事比较专心
- 在发散思维的时候,Ni 总是围绕在一个中心点附近思考,最终都是要回到这个中心点的。
- Ne 做事容易分心
- 在发散思维的时候,Ne 是真的在「发散」,一次又一次的跳跃,最后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虽然是有部分人听了这段描述,一下就能明确自己是 Ne 还是 Ni。但另外还有一些人觉得,有多分心、有多专心都是个「程度」上的问题;或者觉得要看情况,在有些事上自己会分心,在另一些事上不会。
我曾经帮一位 Ne 的朋友判断他的 Ne / Ni 倾向的时候,Ta 就觉得「难道不是所有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儿分心的么?」。
我们每个人了解的世界都是有限的。一方面,在我们身边的朋友圈里可能没有接触过多少与自己很不相同的人;另一方面,即使是就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之前可能也没有想到过彼此之间存在着这样根本的差异。
想要客观地摆正自己的度量衡,我觉得只能实际地去找不同功能的人聊聊。以及在日常交往的时候,注意观察并探讨大家在感知世界、做出判断的时候,分别是如何应用自己的认知功能的。
文字表述力有限
另外,无论是看还是听,我们在接纳新知识的时候总是要通过「文字」作为载体。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能找到恰如其意的精确文字来描述,甚至每个人对同一个词的理解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也是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在帮助一位 INTP (Ti Ne Si Fe) 的朋友判断 Ta 的类型的过程中,走了一段挺远的弯路,途中曾一度以为 Ta 的 Ti 不是强功能。后来发现,原因是我一直用「逻辑」这个词来形容「T」的概念,但 Ta 不认可这个词,觉得自己完全不讲逻辑。之后我换用了「理性」这个词后,我们终于才能愉快地沟通。
能造成误解的词还有很多,比如「直觉」、「情感」,这些词乍一看都很熟悉,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理解都能恰好符合 MBTI 的语境。
所以在帮助不了解 MBTI 的朋友判断他们的类型时,我都会换用多种方式解释同一个概念(甚至对于像「直觉」这种很难解释的词,我会给出一些实际案例),来确保彼此没有理解偏差。
洞察不够本质
会发生误解的地方,其实也不止是在语言的层面上,有时我们对自身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比如,Fe / Fi 存在这样的差异:
- Fe 能自然感知到他人的情感,注重人际和谐,擅长将大家的情绪调谐到同一个「波长」上
- Fi 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力略弱,但对自己的情感很敏感,擅长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的说出自己到底是 Fe 还是 Fi,尤其是不少「强 Fi」功能的人也会误以为自己是 Fe。
我在帮两位 Fi 主导型的朋友判定类型的时候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都觉得「自然感知他人的情感」「注重人际和谐」的描述非常符合他们。但有趣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不一定这么想:
其中一位的朋友是 ISFP (Fi Se),Ta 的伴侣当场表示了反对意见:「哎?我觉得 Ta 好像不能察觉到我的情感呀?」
另一位朋友是 INFP (Fi Ne),在有一次在直接了当地拒绝了我的某个请求以后,我问 Ta:你说得咋这么直白,不是觉得自己很注重人际和谐么?Ta 表示「啊?我以为我们都这么熟了,就不用虚伪了吧!」
从 MBTI 的原理上来说,虽然 Fi 主导型也很在意外部人际的和谐,但究其本质,Fi 们更多地是担心人际关系不和谐对他们自身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对自身的情感是十分敏感的,而非像 Fe 们那样真诚、本能地关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调谐。
在判定类型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关注点停留在现象的表面,就容易产生一些误判的情况。不同的功能有时都会表现出相似的特质,比如刚才我们举例的 Fe / Fi,甚至像 Fe / Te 有时也需要仔细互相对比,找准「本质」层面的差异,看清自己认知方式的「核心」规律。
如何找准自己的类型?
那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核心」认知功能呢?我觉得有 2 种方法都不错:
1. 找 INJ 咨询一下
A.J. Drenth 在《My True Type》中给出过这样的建议:
“Truth be told, INJs are probably the types best suited for apprehending these sorts of deep patterns. Hence, consulting with an INJ, especially an INFJ, may prove helpful for synthesizing and making sense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your personality, thereby clarifying your true type.”
为什么是 INJ 类型呢?因为 INJ(即 INFJ、INTJ)类型都是以 Ni 作为主导功能的。而我们知道,Ni 是一个擅长寻求不变、共通本质的认知功能。就像 Fe 本能地关注人际和谐一样,Ni 本能地会发掘人与事物的本质。
然而坏消息是,INJ 几乎是最罕见的类型,事实上,INFJ 与 INTJ 加起来也只占人群比例的 4% 左右。而且一般都比较内向,你可能不容易发现他们。
不过幸运的是,Luca 本人就是 INTJ,而且很欢迎大家的咨询。对我来说,在 MBTI 领域的很多关键领悟,都是在这样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
2. 提高自身的知识与经验
咨询他人诚然非常有效率,但靠自己来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虽然需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也会获得十分的收益。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要充分结合实践。多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你才会诧异的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差别。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才能分辨出,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中,哪些是不具普适性的「表象」差异,哪些才是具有普适性的「本质」差异。
Pingback: 理解 MBTI 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 Luca Luo
Pingback: [干货] 如何帮别人判断人格类型? - Luca Luo
怎样可以联系到你哈~~ 哈哈哈 我也是INTJ ,努力进阶中~
我的邮箱是 ll.lucaluo@gmail.com,欢迎交流哈~
哈哈,可以开个付费咨询。免费的话不太好意思
同intj,为什么我那么感性啊🥺